01、浙江德清前溪未来社区展示中心
近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前溪未来社区展示中心开馆。项目由县建发集团实施建设,总建筑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展厅以“诗意的时空对话”为设计概念,以“山水智城”为布展概念,深度融合光电物理沙盘、AR互动、投影、ipad联动沉浸三折幕等声光电技术,充分展示诗意人文的城市景观。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高效围护结构、无热桥处理等多项技术,实现近零能耗。”项目负责人孙伟表示,通过模拟计算,最终该展示中心可实现综合节能率62.8%,建筑本体节能率34.0%,达到了国标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
展示中心共分两层:一层为展馆主要展示区,分为前厅接待、传承·千年文脉区、洞见·特色新城区三个板块,以时间为线索,展示“老武康·新街坊”的旧城新貌;二层为体验·未来社区九大场景展区,用影音图文逐一展示九大场景生活方式。展厅集城市文脉展示、地块规划、项目招商、商务接待、签约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致力于打造功能复合、手段先进的未来社区“体验馆”。
02、陕西省西咸第一高级中学风雨操场项目
近日,陕西省西咸新区风雨操场项目获得国家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识,这是由陕西省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测评的首个超低能耗建筑项目。
西咸第一高级中学风雨操场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高性能维护结构、高性能门窗等被动式设计技术,以及高效空调照明系统、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主动式设计技术,这一系列设计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建筑节能水平,同时使得室内环境参数和能耗指标满足标准要求,供暖和制冷所需能耗较低,营造健康、舒适、宜居的校园环境。最终实现了建筑综合节能率55.64(%),达到了超低能耗建筑水平,得到了业内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和积极评价。
03、南阳市超低能耗诸葛书屋桂花城106店项目
近日,由郑州市绿色低碳建筑设计及智能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三分院绿色建筑(超低能耗)研究室主任张杨洋担纲设计的“南阳市超低能耗诸葛书屋桂花城106店项目”、“南阳市宛城区诸葛书屋安居社区206店项目”、“南阳市中心城区诸葛书屋304店项目”等三个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超低能耗建筑”的认证,并且“106店”已于年初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04、西安浐灞雁鸣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1#、2#、3#楼
浐灞雁鸣保障性租赁项目位于浐灞生态区恒通一路以西、雁鸣四路以北,项目占地约12.26亩,拟建总规模约27070.73平方米,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60套。该项目1#、2#、3#楼通过卓越的建筑气密性、高性能外保温系统、高性能外门窗系统、无热桥设计原则、高效热回收通风系统等五项技术来达到建筑的超低能耗。
目前,项目已通过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测评,其中项目中作为居住建筑的1#、2#楼为“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3#楼在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可再生光伏新能源的采用,被评审为“近零能耗建筑”,这也是西安市首个近零能耗保障性住房项目。
05、上海市招商曹路办公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3818.99 平方米,地上共计五层,在被动技术、高效系统、低碳建造和低碳能源等方面积极探索,成为了上海从超低能耗建筑迈向零能耗、零碳建筑的试点。该项目下部三层为钢框架,上部两层采用钢结构模块,即模块-钢框架混合结构。
招商曹路办公项目实景图
项目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原则,以室内环境和能耗指标为约束目标,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合理确定技术策略,优先采用外墙屋面保温、节能门窗、外遮阳等被动式措施降低建筑供暖空调需求,并结合设备能效提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建筑零能耗目标。项目运用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集成了高位转换的模块-钢框架混合结构体系、高性能保温隔热外墙和屋面系统、仿铝板BIPV 组件的光伏幕墙、并网设计的光伏直驱多联机空调系统和动态监测碳排放的零碳综合监测管理平台等多项绿色创新低碳技术。
06、浙江省练市水上服务区综合楼改造项目
京杭大运河畔,练市水上服务区综合楼改造近日正式完工。这是全省首个水上服务区超低碳“被动房”。项目整体改造历时半年,总改造面积1145㎡。目前,该项目正在向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申报“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标识”。
项目亮点一:挖潜使用了新能源。房顶屋面光伏,使用了第三代N型单晶高效双面双玻组件,覆盖面积达到220平方米,实现了可装面“罩面式”全覆盖。全新的地源热泵系统,换热管深入地下100米深处,能够通过与常年温度在15摄氏度左右的地下水进行冷热交换,以少量的设备运行电能实现5倍的制热制冷效率。两项技术叠加,该建筑可再生能源设计利用率达97.2%,设计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了90%。
项目亮点二:大量植入了新建材。严格执行近零能耗建筑国家技术标准。通过大量使用高隔热隔音、高密封性的建筑外墙和门窗,使得室内理论上可常年维持在“恒温(20-26℃)、恒湿(30%-55%)、恒氧(二氧化碳浓度≦900ppm)、恒洁(PM2.5≦50ug/m³),恒静(室内噪声级小于40dB)”五恒状态。
项目亮点三:拓展尝试了新技术。通过“全热回收新风系统、溶液除湿系统、电气节能系统、碳排智控系统”立体组合,引进无热桥设计和一体化施工工艺,进一步做强了综合降碳能力。
据专业测算,该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的单位面积年运行碳排放量18.37kg/㎡。以参照普通办公建筑场所碳排放26.69 kg/㎡计算,整体建筑相较于2016年起执行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降低约31.2%的碳排放。
2023年09月01日